中國超硬材料網
12月25日,鄭州市科學技術局發布關于印發《鄭州市制造業科技創新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2)》的通知,將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制造業重點領域,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通知顯示,將通過3年的持續努力,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實現較大增長。到2022年,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3000家,科技型企業突破10000家;引進培育各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200名;各類國家級創新引領型平臺突破100個;新型研發機構超過40家。制造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60%以上,制造業高質量創新發展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創新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能力大幅提升。
附: 鄭州市制造業科技創新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2)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鄭州重要講話精神,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鄭州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制定本專項行動方案。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以及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加快提升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為目的,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促進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不斷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努力將鄭州打造成為國家極具活力的創新創業中心,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通過3年的持續努力,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實現較大增長。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3000家,科技型企業突破10000家;引進培育各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200名;各類國家級創新引領型平臺突破100個;新型研發機構超過40家。制造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60%以上,制造業高質量創新發展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創新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能力大幅提升。
1.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制造業重點領域,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后備庫,加大入庫企業培育力度,加速科技型中小企業升級高新技術企業進程;積極組織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宣講和申報巡回培訓,引導企業布局核心知識產權,規范企業科技制度;建立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綠色通道,給予針對性幫扶指導,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并對首次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梯次獎補。2020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2500家,2022年超過3000家。
2.積極培育科技型企業。研究修訂科技型企業備案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我市科技型企業備案管理;做好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工作;實施科技型企業研發費用后補助,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科技型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力爭2020年全市科技型企業總數超過7000家,2022年超過10000家。
3.引導創新資源向先進制造業聚集。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先進制造業集聚,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使創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推進創新引領型企業的梯次接續發展。
大力引進先進制造業頂尖人才。大力實施“黃河人才計劃”,對符合我市先進制造業發展方向的頂尖人才優先認定、優先支持。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產業領軍人才的支持力度,以重點產業人才支撐計劃為抓手精準引才。引育一批先進制造業的高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形成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梯隊。力爭到2022年引進培育200名各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
1.積極爭取融入國家實驗室建設布局。整合各類創新資源,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吸引人才、協同創新、取長補短、務實合作,重點在超算中心建設、量子與可見光通信、信息安全、地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先進材料與技術裝備等優勢領域,積極參與承擔國家實驗室、國家超算中心等國家大平臺建設任務,謀劃建設黃河實驗室。
2.推動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爭創省級、國家級創新平臺。持續推進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工程。力爭到2022年,全市各類國家級創新引領型平臺突破100個。
1.引進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圍繞我市制造業重點領域和優先發展領域,瞄準中科院系統直屬院所、雙一流高校,重點對接中科院納米所、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大院大所,建設一批高端新型研發機構;加強市縣(區)聯動,做好引導、協調、篩選工作,提升新型研發機構引進建設的數量和質量,到2022年,全市引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力爭超過40家。
2.扶持新型研發機構做大做強。充分挖掘我市的科技創新資源,篩選出一批成長性好、發展速度快的新型研發機構,進行重點培育,支持其成長為河南省重大新型研發機構。
1.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專項。圍繞制造業重點領域,每年滾動實施一批市級重大科技專項,力爭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協同開展技術攻關。重點推動智能終端、信息安全、人工智能、超硬材料、智能傳感器等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到2022年,制造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的比重達到60%以上。
--智能終端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力爭在微型處理器、液晶顯示、固態硬盤驅動器和以智能眼鏡、智能手表為代表的新型、時尚、個性化智能終端產品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
--信息安全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突破汽車級應用極端工作溫度下的安全芯片設計技術,研究突破面向5G移動網絡和業務應用的密碼算法動態可配置加速處理技術。
--智能傳感器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重點推進環境檢測用智能化VOC氣體傳感器和數字式熱釋電、加速度、壓力傳感器、新能源汽車用智能化電池環境傳感器、土壤墑情、綜合氣象、互感器、測距傳感器等產品及領域的技術研發。
--人工智能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重點開展提供知識圖譜、算法訓練、產品優化、安全可控等共性技術研究等。
--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力爭攻克高能量密度、長壽命、低成本、輕量、安全可控動力電池技術,高功率因數和密度、高調速范圍、長壽命、低成本、輕量驅動電機技術。開展智能輔助駕駛、復雜環境感知、車載智能設備等軟硬件產品的研發與應用。
--超硬材料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大顆粒單晶、納米金剛石微粉、高品級CBN單晶及復合片等技術,攻堅地質勘探、石油鉆探和礦山采掘用大直徑、高磨耗比聚晶復合片研發生產技術等。
2.積極承擔國家省重大創新專項。鼓勵研發投入大、創新性強、技術水平領先的創新型龍頭企業等積極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專項任務,解決我市產業轉型中的“卡脖子”技術瓶頸,形成戰略意義重大、需求緊迫、引領性強、影響巨大的科技成果,打造標桿、形成示范,引領帶動產業創新發展,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3.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專項。落實河南省“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結合重點產業,依托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專項、鄭州黃河人才計劃、科技惠民專項計劃、協同創新專項、基礎研究專項與應用基礎研究專項等,不斷擴大高質量創新供給。
1.推動制造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制造業類科技項目,在組織實施時明確項目單位的科技成果轉化義務。研究建立科技成果信息系統鼓勵項目單位按照規定提交相關科技報告,將科技成果和相關知識產權信息匯交到科技成果信息系統,定期發布科技成果目錄和供求信息,引導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
2.鼓勵開展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圍繞產業需求引進全球領先技術成果,鼓勵企業開展跨境研發轉化,支持企業與國際技術轉移機構合作,共享跨國科研成果專利池。開展系列科技成果對接活動,邀請國內外科技創新人員帶課題、帶成果、帶團隊來鄭交流考察。爭取和利用國家的創新資源,為地方的創新、發展提供平臺和支持。引導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圍繞智能傳感器、智能裝備、小分子藥物等優勢產業,建設一批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與轉化平臺。
3.扶持發展制造業技術創新平臺和服務機構建設。支持為制造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配套服務的中間試驗基地、工業性試驗基地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公共實驗室、公共檢驗檢測中心以及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扶持發展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示范(服務)機構建設,采取產學研政合作方式,聯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共同開展研究開發、成果應用與推廣、標準研究與制定等活動,引導制造業科技成果對接和產業需求轉移轉化。
4.建設鄭州技術要素交易市場。建設鄭州技術要素交易市場,促進制造業技術交易和科技成果轉化。修訂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支持政策,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積極開展技術轉移。加快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培育,培養一批技術轉移管理人員、技術經理人等科技成果轉化人才,促進制造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2020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150億元。到2022年,力爭科技成果交易額超過500億元。
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通過完善科技貸款風險分擔機制,引導政策性擔保機構開展專項擔保業務,加大科技金融資助力度,支持科技型企業貸款融資;依托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基金,參股各類基金,撬動投資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實現資金鏈、創新鏈、服務鏈的有機結合。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鄭州市科技領導小組作用,構建具體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科技創新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將推進制造業科技創新發展作為重點研究事項和議題,細化目標責任,建立工作臺賬,強化督導落實。
(二)加強政策保障。全面落實支持企業創新、人才發展、研發中心建設、創新孵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金融、科研經費使用等方面的科技創新政策措施。建立政策落實評估監測機制,堅持市場導向,結合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完善扶持政策。
(三)營造創新環境。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人心,使創新創業理念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自覺共識和全社會的共同取向,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責任編輯:admin) |